結腸癌營養不良可通過營養評估與補充、腸內營養支持、腸外營養干預、癥狀針對性處理、代謝調節等方式治療。結腸癌營養不良通常由腫瘤消耗、消化吸收障礙、治療副作用、食欲減退、代謝紊亂等原因引起。
1、營養評估:
臨床需采用體重指數、血液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標量化營養不良程度,結合膳食記錄分析能量缺口。腫瘤患者常存在高代謝狀態,每日熱量需求需增加20%-30%,蛋白質攝入建議達1.2-1.5g/kg。營養師主導的個性化方案能精準糾正缺乏。
2、腸內營養:
口服營養補充劑如整蛋白型、短肽型制劑適合腸道功能保留者,可選用瑞代、能全力等產品。對于吞咽困難患者,鼻飼管喂養能提供全營養素,需注意輸注速度從30ml/h逐步遞增,避免腹瀉等并發癥。
3、腸外營養:
完全腸梗阻或嚴重吸收不良時需靜脈輸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三合一營養液。中心靜脈導管輸注需監測血糖、電解質,防止再喂養綜合征。短期使用可改善術前營養狀態,長期需配合生長抑素減少腸道分泌。
4、癥狀管理:
化療導致的惡心嘔吐可用昂丹司瓊、阿瑞匹坦等止吐藥;腹瀉患者推薦蒙脫石散聯合益生菌;口腔潰瘍時采用康復新液含漱。疼痛控制有助于恢復食欲,嗎啡緩釋片需根據排便情況調整劑量。
5、代謝干預:
腫瘤壞死因子α抑制劑如沙利度胺可改善惡病質,孕激素甲地孕酮能刺激食欲。ω-3脂肪酸補充劑可抑制炎癥反應,配合阻抗運動能減少肌肉分解。血糖控制不佳者需調整胰島素用量。
每日飲食應少量多餐,優先選擇蒸蛋、魚肉泥、香蕉等低渣高蛋白食物,避免豆類等產氣食材。餐前30分鐘散步促進胃腸蠕動,餐后保持坐姿1小時。營養支持需持續至治療結束后3-6個月,定期復查轉鐵蛋白、淋巴細胞計數等指標。出現持續體重下降或白蛋白<30g/L時需住院強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