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動脈高壓可通過藥物干預、氧療支持、機械通氣、體外膜肺氧合、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通常由胎兒循環持續、肺部發育異常、圍產期窒息、先天性心臟病、感染等因素引起。
胎兒期肺動脈高壓屬于生理性現象,出生后隨著肺血管阻力下降,部分患兒可自行緩解。護理需保持體溫穩定,避免低氧血癥,監測血氧飽和度。母乳喂養有助于促進肺部發育,減少感染風險。
肺發育不良或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可能導致持續性肺動脈高壓,需結合胸部影像學評估。高頻振蕩通氣可改善氧合,嚴重者需使用西地那非、波生坦等血管擴張劑。該病可能合并呼吸窘迫綜合征,表現為發紺、三凹征。
缺氧缺血性損傷會引發肺血管收縮,需立即進行亞低溫治療保護腦功能。一氧化氮吸入可選擇性擴張肺血管,同時需糾正酸中毒和低血糖。此類患兒常伴隨心肌損傷,需監測心電圖和肌鈣蛋白水平。
動脈導管未閉或室間隔缺損等畸形會加重肺動脈壓力,心臟超聲可明確診斷。前列腺素E1可維持動脈導管開放,嚴重者需行房間隔造口術或根治性心臟手術。患兒多存在喂養困難和生長遲緩癥狀。
敗血癥或肺炎引發的炎癥反應會導致肺血管重塑,血培養和C反應蛋白檢測可輔助診斷。需靜脈注射抗生素如頭孢曲松、萬古霉素,合并休克時需使用多巴胺維持循環。此類患兒易出現嗜睡和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
日常護理需維持中性溫度環境,采用俯臥位改善通氣,定期進行生長發育評估。母乳喂養時注意少量多次,避免過度喂養增加心臟負荷。出院后需定期復查心臟超聲和肺功能,重度患兒需進行神經發育隨訪。母親妊娠期需控制血糖血壓,預防早產和宮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