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縮可通過甲鈷胺、依達拉奉、輔酶Q10等藥物改善癥狀。肌肉萎縮可能與神經損傷、代謝異常、遺傳因素、炎癥反應、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肌力下降、肌肉體積縮小、運動障礙、反射減弱、肌束震顫等癥狀。
甲鈷胺作為維生素B12活性形式,能促進神經髓鞘修復,改善神經傳導功能。腺苷鈷胺通過參與核酸合成,支持神經細胞代謝。這類藥物適用于周圍神經損傷導致的肌萎縮,需配合康復訓練增強療效。
依達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減輕氧化應激對肌肉細胞的損傷。輔酶Q10通過改善線粒體功能,延緩肌肉能量代謝障礙。對于代謝性肌病或退行性病變患者,需長期規律用藥。
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能抑制炎癥因子釋放,適用于多發性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用藥期間需監測血糖和骨密度,配合鈣劑預防骨質疏松。
針對杜氏肌營養不良等遺傳性疾病,外顯子跳躍療法可部分修復缺陷基因表達。這類新型療法需嚴格評估適應癥,目前仍存在個體療效差異。
支鏈氨基酸制劑能糾正肌肉蛋白合成障礙,適用于長期臥床或惡病質患者。需聯合充足熱量攝入,避免單純補充導致代謝負擔加重。
日常需保證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雞胸肉,配合抗阻力訓練維持肌纖維活性。漸進式有氧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可改善肌肉耐力,物理治療中神經肌肉電刺激能延緩萎縮進展。出現進行性肌力減退或吞咽困難時需及時神經內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