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小水泡可通過保持干燥、避免刺激、局部用藥、預防感染、及時就醫等方式處理。通常由摩擦、接觸性皮炎、汗皰疹、真菌感染、過敏反應等原因引起。
1、保持干燥:
水泡部位需減少接觸水分,避免頻繁洗手或浸泡。清潔后及時用干凈毛巾蘸干,可薄涂凡士林隔絕潮濕。汗皰疹患者尤其需穿透氣棉質手套,出汗后立即擦干指縫。若水泡已破裂,需用無菌紗布覆蓋吸收滲液。
2、避免刺激:
暫停使用含香精的洗手液或消毒劑,避免接觸洗滌劑等化學物質。勞動時佩戴防護手套,減少機械摩擦。過敏體質者需排查近期接觸的金屬飾品、植物汁液等致敏原。反復發作時應記錄接觸物協助醫生判斷病因。
3、局部用藥:
未破潰小水泡可外涂爐甘石洗劑收斂止癢,瘙癢明顯時短期使用氫化可的松軟膏。真菌感染需聯用酮康唑乳膏,細菌感染傾向者可用莫匹羅星軟膏。所有外用藥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自行刺破水泡。
4、預防感染:
水泡表皮是天然保護層,切勿撕扯或針挑。破損后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潔,外涂聚維酮碘溶液消毒。出現紅腫熱痛、膿性分泌物或發熱時提示繼發感染,需口服頭孢呋辛等抗生素。糖尿病患者更需警惕感染擴散。
5、及時就醫:
水泡持續增大、成簇出現或伴隨全身皮疹需排查帶狀皰疹等病毒感染。反復發作伴脫屑可能為掌跖膿皰病,需皮膚科活檢確診。職業性接觸化學制劑者應進行斑貼試驗明確過敏原。兒童手足水泡伴發熱需鑒別手足口病。
日常建議穿著吸汗透氣的棉質手套減少摩擦,避免過度清潔破壞皮膚屏障。飲食上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促進皮膚修復,限制辛辣食物及酒精攝入。洗手后立即使用無刺激的尿素乳膏保濕,冬季可增加空氣濕度至50%-60%。觀察水泡變化時避免反復觸摸,運動時選擇防滑工具減少手掌受力。若兩周未愈或復發超過三次,需完善血糖檢測和過敏原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