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側耳朵痛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部外傷、顳下頜關節紊亂、神經性疼痛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清潔、抗生素治療、鎮痛藥物、物理治療、手術干預等方式緩解。
外耳道炎多因細菌或真菌感染導致,常見于游泳后耳道進水或頻繁掏耳。患者表現為耳道紅腫、灼熱感,伴隨黃色分泌物滲出。治療需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藥物,避免抓撓刺激。
中耳炎常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兒童多發。癥狀包括耳悶脹感、聽力下降,急性期可能出現搏動性疼痛。治療需口服阿莫西林、頭孢克肟等抗生素,配合鼻腔減充血劑改善咽鼓管功能。若鼓室積液持續需考慮鼓膜穿刺術。
耳廓撕裂傷或鼓膜穿孔可引發劇烈疼痛,多由外力撞擊、氣壓傷或異物插入導致。表現為出血、耳鳴或眩暈。需立即停止掏耳等行為,小穿孔通常自愈,大穿孔需行鼓膜修補術,外傷后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關節盤移位或肌肉痙攣可放射至耳部,與長期單側咀嚼、磨牙有關。疼痛在張口時加重,伴隨關節彈響。建議采用熱敷、軟食飲食,口服布洛芬緩解炎癥,嚴重者需進行咬合板治療或關節腔注射。
三叉神經痛或舌咽神經痛可表現為陣發性電擊樣耳痛,觸發點常在咀嚼或說話時被激活。卡馬西平、加巴噴丁等藥物可抑制神經異常放電,頑固性疼痛需考慮微血管減壓術或神經阻滯治療。
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高空飛行等可能加重耳壓的行為,保持耳道清潔干燥。飲食宜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及鋅含量高的牡蠣,適度咀嚼無糖口香糖促進咽鼓管開放。若疼痛持續超過48小時或伴隨發熱、眩暈等癥狀,需及時耳鼻喉科就診排除嚴重感染或占位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