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流產可能由宮頸機能不全、感染、胎盤異常、胎兒染色體異常、母體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晚期流產可通過宮頸環(huán)扎術、抗感染治療、臥床休息、心理疏導、定期產檢等方式干預。
1、宮頸機能不全:
宮頸機能不全是晚期流產的常見原因,表現(xiàn)為無痛性宮頸擴張導致胎膜早破。宮頸機能不全可能與先天性宮頸發(fā)育異常、既往宮頸手術創(chuàng)傷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妊娠中期無宮縮情況下宮頸突然擴張。宮頸環(huán)扎術是主要治療手段,術后需配合黃體酮支持治療。
2、感染因素:
細菌性陰道病、支原體感染等生殖道感染可能引發(fā)絨毛膜羊膜炎,導致胎膜早破誘發(fā)宮縮。感染性流產通常伴隨發(fā)熱、陰道分泌物異味、子宮壓痛等癥狀。治療需根據藥敏結果選擇阿奇霉素、頭孢曲松等抗生素,嚴重感染需及時終止妊娠。
3、胎盤異常:
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異常情況可能引起突發(fā)性陰道出血,出血量超過月經量時需警惕。胎盤異常可能與高血壓、多胎妊娠、外傷等因素有關,超聲檢查可明確診斷。出血量少時可嘗試硫酸鎂抑制宮縮,大量出血需緊急剖宮取胎。
4、胎兒染色體異常:
16-三體、18-三體等嚴重染色體畸形可能導致胎兒死亡引發(fā)流產,多發(fā)生在妊娠20周后。此類流產通常伴隨胎兒生長受限、羊水異常等超聲表現(xiàn),流產物需送檢染色體核型分析。再次妊娠前建議夫妻雙方進行遺傳咨詢。
5、母體疾病:
未控制的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疾病可能增加晚期流產風險。這類患者孕前需將空腹血糖控制在5.3mmol/L以下,TSH維持在2.5mIU/L以下,抗磷脂抗體陽性者需聯(lián)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
晚期流產后的護理需注意每日監(jiān)測體溫預防感染,陰道流血超過月經量或持續(xù)10天以上需復查B超。飲食建議增加瘦肉、動物肝臟等富含鐵元素的食物,搭配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恢復期可進行凱格爾運動鍛煉盆底肌,6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再次妊娠前建議完成TORCH篩查、糖耐量試驗等孕前檢查,妊娠12周后每2周進行宮頸長度監(jiān)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