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上靜脈血栓可能由血液高凝狀態、門靜脈高壓、腹部手術創傷、腹腔感染、腫瘤壓迫等原因引起。
遺傳性抗凝血酶缺乏或獲得性高凝疾病如抗磷脂抗體綜合征可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妊娠期、長期口服避孕藥等生理狀態也會促進凝血功能亢進。這類患者需定期監測D-二聚體,必要時使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抗凝預防。
肝硬化引起的門靜脈血流淤滯會顯著增加血栓風險,可能與脾功能亢進導致血小板破壞增多有關。這類患者常伴隨食管靜脈曲張和腹水,需通過門體分流術或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改善血流動力學。
脾切除術后血小板反應性升高是典型誘因,胰腺癌根治術等涉及血管操作的手術也易損傷靜脈內皮。術后早期需進行下肢氣壓治療,必要時預防性使用華法林或利伐沙班。
闌尾炎穿孔、憩室炎等化膿性感染會釋放促凝物質,炎癥反應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患者多出現發熱和腹膜刺激征,需通過抗生素控制感染源,嚴重時行腹腔膿腫引流術。
胰腺癌或結腸癌直接侵犯血管是最危險的病因,腫瘤細胞還能分泌促凝因子。這類患者往往伴有消瘦和CA19-9升高,需在腫瘤根治術前后進行規范抗凝治療。
建議高風險人群控制血壓血糖,每日進行30分鐘快走鍛煉,飲食選擇深海魚和堅果補充ω-3脂肪酸。出現持續腹痛伴嘔吐需立即急診排查,增強CT是確診金標準。急性期治療包括尿激酶溶栓和腸系膜血管取栓術,慢性期需長期服用達比加群酯預防復發。術后康復階段推薦低脂高纖維飲食,逐步恢復腹部核心肌群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