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分娩側切傷口愈合通常需要2-4周,具體時間與個人體質、護理方式有關。產后可通過保持清潔、避免壓迫、合理飲食、觀察異常、定期復查促進恢復。
每日用溫水沖洗會陰部2-3次,排便后需立即清潔。使用醫(yī)用碘伏消毒時需稀釋至0.5%濃度,避免直接接觸傷口。選擇純棉透氣衛(wèi)生巾,每2-3小時更換一次。
側臥時雙腿間墊軟枕分散壓力,避免久坐超過30分鐘。使用環(huán)形坐墊減輕會陰部受力,產后1周內禁止騎跨動作。咳嗽或打噴嚏時用手按壓傷口減少牽拉。
每日攝入60g優(yōu)質蛋白如魚肉、雞胸肉、豆腐,促進組織修復。補充維生素C含量高的獼猴桃、西蘭花、彩椒,膠原蛋白合成量可提升30%。保證2000ml飲水量維持代謝。
傷口持續(xù)滲血超過24小時,或出現跳痛、發(fā)熱需就醫(yī)。正常分泌物為淡紅色漸轉為漿液性,若出現黃綠色膿液提示感染。縫線吸收過程中可能有輕微刺癢感。
產后42天復查需檢查傷口愈合情況,評估盆底肌恢復狀態(tài)。凱格爾運動建議在傷口無痛感后開始,每日3組每組10次。瘢痕按摩需在完全愈合后進行。
產后2周內避免提重物超過5公斤,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飲食增加鋅元素攝入如牡蠣、南瓜子,傷口愈合速度可提高20%。哺乳期保持乳頭清潔,防止細菌通過接觸傳播至會陰。睡眠時采用左右交替?zhèn)扰P位,使用孕婦枕保持脊柱中立位。出現線頭排斥反應時需由醫(yī)生處理,不可自行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