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性酸中毒是指體內酸性物質積聚或堿性物質丟失過多導致的血液pH值降低的病理狀態,主要由碳酸氫鹽減少、酸性代謝產物增加、腎臟排酸功能障礙等因素引起。
1、碳酸氫鹽減少:
腹瀉、腸瘺等消化液大量丟失時,碳酸氫鹽隨消化液排出體外,導致血液中堿性物質減少。腎臟疾病如腎小管酸中毒時,碳酸氫鹽重吸收障礙也會引發此類問題。輕度碳酸氫鹽減少可通過口服補液糾正,嚴重者需靜脈補充碳酸氫鈉。
2、酸性產物增加: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時脂肪分解產生大量酮體,乳酸酸中毒時缺氧導致乳酸堆積,都會使血液中非揮發性酸增加。這類情況需針對原發病治療,如胰島素控制血糖、改善組織供氧等。
3、腎臟排酸障礙:
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因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無法有效排出磷酸、硫酸等固定酸。同時腎小管泌氫功能受損,氨生成減少,進一步加重酸中毒。需通過限蛋白飲食、補充碳酸氫鹽延緩進展。
4、外源性酸攝入:
甲醇、乙二醇等有毒物質在體內代謝為甲酸、草酸,水楊酸類藥物過量也會直接增加酸性負荷。這類中毒需緊急處理,包括洗胃、血液透析等清除毒物。
5、稀釋性酸中毒:
快速大量輸入生理鹽水等無緩沖液時,血液中碳酸氫鹽被稀釋,同時氯離子濃度升高造成高氯性酸中毒。預防需控制輸液速度,必要時使用平衡鹽溶液。
日常需注意觀察深大呼吸、乏力等早期癥狀,慢性腎病患者應定期監測血氣分析。控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避免酗酒和藥物濫用。急性發作時可能出現意識障礙,需立即就醫。調整飲食結構,適當增加蔬菜水果攝入有助于維持酸堿平衡,但嚴重酸中毒必須接受專業醫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