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癥患者在進食過程中常伴隨強烈的生理不適和心理抗拒,這種痛苦源于多因素相互作用。食物攝入可能觸發腹脹、胃痛等消化道癥狀,同時引發焦慮、罪惡感等情緒反應。
1、生理不適:厭食癥患者長期限制熱量攝入導致胃腸功能減退,進食后易出現胃部脹痛、早飽感。胃排空延遲使食物滯留時間延長,部分患者可能因低鉀血癥出現心律失常。漸進式增加飲食量、選擇易消化食物可緩解癥狀。
2、味覺異常:神經性厭食會改變味覺感知,食物可能產生金屬味或過度甜膩感。唾液分泌減少導致口干,咀嚼吞咽困難。餐前含服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使用小號餐具分次進食有助于改善。
3、體溫紊亂:營養不良狀態下基礎代謝率降低,進食后產熱增加可能引發多汗、心慌等不適。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使患者對溫度變化敏感。保持25℃左右室溫,餐后適度活動促進熱量消耗。
4、心理恐懼:對體重增加的病態恐懼形成條件反射,進食時產生窒息感或嘔吐沖動。認知扭曲使患者高估食物熱量,伴有強迫性計算行為。認知行為治療配合暴露療法可逐步重建正常飲食模式。
5、社交壓力:集體用餐場景加劇焦慮,他人對進食量的關注可能誘發應激反應。部分患者通過藏匿食物、假裝進食逃避監督。建立非評判性就餐環境,采用分餐制減少注意力聚焦。
調整飲食結構應從流質食物逐步過渡到固體食物,優先補充蛋白質和必需脂肪酸。溫和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可改善胃腸蠕動,但需避免過度消耗。定期監測電解質和心電圖,營養補充需配合心理治療同步進行。家庭成員需接受專業指導,避免強制喂食引發對抗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