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吐血可通過內鏡下止血、藥物止血、介入治療、手術治療、輸血等方式治療。該癥狀通常由門靜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凝血功能障礙、胃黏膜病變、肝癌破裂等原因引起。
1、門靜脈高壓:肝硬化導致門靜脈血流受阻,壓力升高引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治療需降低門靜脈壓力,常用藥物包括普萘洛爾、硝酸異山梨酯、生長抑素類似物。嚴重者需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或脾切除術。
2、食管靜脈破裂:曲張靜脈壁薄易破裂,表現為嘔鮮紅色血伴黑便。急性出血期采用內鏡下套扎術、組織膠注射,配合血管加壓素、特利加壓素控制出血。預防再出血可定期行內鏡治療。
3、凝血異常:肝臟合成凝血因子減少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補充維生素K、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凝血酶原復合物可改善凝血功能。血小板減少者需輸注血小板懸液。
4、門脈高壓性胃病:胃黏膜血管擴張引發滲血,表現為嘔咖啡樣物。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聯合胃黏膜保護劑硫糖鋁。避免進食粗糙食物,以流質飲食為主。
5、肝癌破裂:腫瘤侵蝕血管造成突發腹痛伴休克。急診行肝動脈栓塞術,配合輸血、白蛋白支持。根據腫瘤分期選擇肝切除術或肝移植術。
肝硬化患者應嚴格禁酒,每日蛋白質攝入控制在1.2-1.5g/kg體重,選擇魚肉、蛋清等優質蛋白。出現嘔血立即禁食平臥,監測血壓心率,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定期復查胃鏡、腹部超聲,門靜脈壓力超過12mmHg需考慮預防性套扎治療。腹水患者限制鈉鹽攝入在2g/日以下,每日記錄尿量和體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