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免流產通常不建議強行保胎,需根據胚胎發育情況選擇期待治療或清宮手術。難免流產可能與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黃體功能不足、子宮畸形、感染因素、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陰道流血增多、下腹陣發性疼痛、宮頸口擴張等癥狀。
1、胚胎因素:
染色體異常是早期流產的主因,占50%以上。若超聲確認胚胎停育或宮頸口已開,需及時終止妊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持續下降提示保胎無意義,建議行藥物流產或負壓吸引術。
2、母體因素:
黃體功能不足者孕酮水平低于15ng/ml,可能伴隨月經周期縮短。對于宮頸機能不全導致的晚期流產,孕前可行宮頸環扎術。子宮縱隔等畸形需宮腔鏡矯正后再備孕。
3、感染控制:
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可能引發蛻膜炎,表現為發熱及異常分泌物。確診后需使用阿奇霉素、多西環素等抗生素,感染控制后3個月方可再次妊娠。TORCH篩查陽性者需推遲受孕。
4、免疫調節: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患者可出現血小板減少,需聯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療。同種免疫異常者可能需淋巴細胞免疫治療或免疫球蛋白輸注,治療期間監測D-二聚體水平。
5、術后護理:
流產后子宮內膜修復需1-2個月周期,期間禁止盆浴及性生活。建議服用益母草顆粒促進宮縮,出血超過10天需復查超聲排除殘留。下次備孕前建議完善甲狀腺功能、糖耐量檢測。
流產后飲食宜增加瘦肉、動物肝臟等鐵元素補充,搭配維生素C促進吸收。每日30分鐘快走有助于子宮復舊,避免舉重物等腹壓增高動作。再次妊娠需間隔3-6個月,孕早期監測孕酮及超聲變化。反復流產患者建議進行夫妻雙方染色體核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