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可通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等方式治療。該疾病通常與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高齡等因素有關,常表現為頭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癥狀。
1、內膜剝脫術:通過手術切開頸動脈,剝離增厚的動脈內膜和粥樣硬化斑塊。該術式適用于中重度狹窄且斑塊穩定的患者,能有效恢復血流,降低腦卒中風險。術后需監測血壓及神經功能變化。
2、支架植入術:經血管內介入放置金屬支架擴張狹窄段。適合手術高風險或解剖位置特殊的患者,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術前需評估斑塊性質,術后需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
3、斑塊切除術:采用特殊器械直接切除動脈內斑塊,適用于鈣化嚴重的局限性狹窄。需配合術中超聲監測,術后可能出現血管痙攣等并發癥,需密切觀察肢體活動及語言功能。
4、血管轉流術:建立旁路血管繞過狹窄段,常用于頸動脈完全閉塞或內膜剝脫術失敗者。手術需取自體大隱靜脈或人工血管,創傷較大但遠期通暢率較高,術后需抗凝治療。
5、復合手術:聯合開放手術與介入技術,如雜交手術室條件下完成支架植入+內膜剝脫。適用于復雜病變,能同期處理多處狹窄,但要求團隊具備多學科協作能力。
頸動脈狹窄患者術后應保持低鹽低脂飲食,每日鈉攝入量控制在2000mg以下,多食用深海魚、燕麥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戒煙并控制血壓血糖,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定期復查頸動脈超聲,術后1年內每3個月評估血流情況,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穩定斑塊。出現新發頭痛、視物模糊等癥狀需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