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在中醫理論中可能由外感風熱毒邪、皮膚破損染毒、飲食不節釀濕生熱、情志失調化火、素體血分伏熱等原因引起。
1、外感風熱毒邪:
風熱之邪侵襲肌表,與氣血相搏結于皮膚。常見于春夏季節氣候溫熱時,患者突發皮膚焮紅灼熱,邊界清晰如涂丹。治療需疏風清熱解毒,選用銀翹散加減,配合局部外敷金黃散。
2、皮膚破損染毒:
外傷、蟲咬或濕疹搔抓致皮膚屏障受損,毒邪乘隙內侵。好發于下肢足部,可見傷口周圍紅腫蔓延。需徹底清創消毒,內服五味消毒飲,避免涉水潮濕。
3、飲食不節釀濕生熱:
過食肥甘厚味或酗酒,脾胃運化失司,濕熱蘊結肌膚。多發于面部,伴口苦黏膩、舌苔黃膩。宜清淡飲食,用除濕胃苓湯加減,忌食海鮮發物。
4、情志失調化火:
長期郁怒致肝火亢盛,火熱上炎頭面。癥見紅斑伴煩躁易怒、目赤頭痛。治療以龍膽瀉肝湯清肝瀉火,配合太沖穴針刺瀉法。
5、素體血分伏熱:
先天稟賦或久病致血熱內蘊,復感外邪誘發。皮損反復發作,色紫暗伴灼痛。需涼血解毒化瘀,方用犀角地黃湯合丹參、赤芍等。
日常需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穿著寬松棉質衣物;飲食選擇綠豆、冬瓜等清熱利濕食材,適量飲用金銀花露;避免劇烈搔抓患處,急性期限制活動;情志調攝忌暴怒抑郁,可練習八段錦疏通氣機;反復發作者建議定期中醫調理體質,配合刺絡拔罐祛除余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