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吸收后可通過骨增量手術、種植體選擇調整、軟組織移植、控制基礎疾病、術后維護等方式實現種植牙。牙槽骨吸收通常由牙周炎、骨質疏松、長期缺牙、創傷、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骨增量手術是解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核心方法,包括引導骨再生術和塊狀骨移植術。引導骨再生術采用生物膜隔離軟組織,促進自體骨或人工骨粉生長;塊狀骨移植多從下頜升支或髂骨取骨,適用于嚴重骨缺損。術后需6-12個月骨結合期,成功率約85%-95%。
短種植體或傾斜種植體可適應骨量不足的情況。短種植體4-6mm適用于垂直骨高度不足區域;傾斜種植體通過30-45度植入避開骨缺損區,常應用于上頜后牙區。鈦鋯合金種植體具有更高機械強度,適合骨質疏松患者。
結締組織移植可改善種植區角化齦寬度不足問題。從上腭取自體軟組織移植,能增強種植體周圍組織封閉性,降低邊緣骨吸收風險。結合富血小板纖維蛋白應用,可加速軟組織愈合。
牙槽骨吸收可能與糖尿病、牙周炎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牙齦出血、牙齒松動等癥狀。糖尿病患者需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慢性牙周炎患者需完成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必要時輔助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等藥物控制感染。
種植體周圍炎是導致遠期失敗的主因。采用沖牙器配合0.12%氯己定含漱液清潔,每3-6個月專業維護。吸煙者需戒煙,尼古丁會抑制骨細胞活性。夜間磨牙患者需佩戴咬合墊減少機械負荷。
日常需保證每日鈣攝入800mg及維生素D400IU,可通過乳制品、深綠色蔬菜補充;適度咀嚼無糖口香糖刺激骨代謝;避免單側咀嚼習慣。種植后第一年每3個月復查CBCT監測骨整合情況,穩定后每年定期檢查咬合及螺絲固位力。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更適合術后恢復期,籃球等高對抗運動需佩戴運動護齒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