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毛膜羊膜炎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療、支持治療、胎兒監測、分娩時機評估和并發癥管理。
1、抗生素治療:
絨毛膜羊膜炎確診后需立即使用廣譜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藥物包括氨芐西林聯合慶大霉素、克林霉素或頭孢曲松。抗生素選擇需覆蓋常見病原體如B族鏈球菌、大腸桿菌等,療程通常持續至分娩后24-48小時。對于青霉素過敏患者可選用萬古霉素替代。
2、支持治療:
患者需臥床休息并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包括體溫、心率、血壓等指標。對于高熱癥狀可采用物理降溫或對乙酰氨基酚等藥物控制體溫。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必要時靜脈補液,同時加強營養支持以改善機體免疫狀態。
3、胎兒監測:
持續胎心監護評估胎兒宮內狀況,通過胎心率變化判斷是否存在胎兒窘迫。定期超聲檢查觀察羊水量、胎盤狀態及胎兒生長發育情況。對于孕周較小的患者,需權衡早產風險與感染危害,制定個體化監測方案。
4、分娩時機評估:
足月妊娠合并絨毛膜羊膜炎建議盡快終止妊娠,通常選擇陰道分娩。未足月患者需綜合評估孕周、感染嚴重程度和胎兒情況,孕周≥34周多考慮引產,<34周可嘗試延長孕周但需嚴密監護。分娩過程中需預防產褥感染和新生兒敗血癥。
5、并發癥管理:
重點防范感染性休克、膿毒血癥等嚴重并發癥,出現休克征兆需及時擴容并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產后密切觀察子宮復舊情況,預防產后出血。新生兒出生后需進行血培養、CRP檢測等感染篩查,必要時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絨毛膜羊膜炎患者治療期間需保持外陰清潔,每日更換消毒護墊。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為主,如魚湯、蒸蛋、果蔬泥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復期可進行盆底肌訓練促進生殖系統康復,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定期復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感染指標,產后6周需進行婦科檢查評估恢復情況。母乳喂養期間注意用藥安全,哺乳前清潔乳頭。出現持續發熱、異常陰道分泌物或腹痛加重需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