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脫性皮炎是一種以全身或大面積皮膚紅斑、脫屑為主要特征的炎癥性皮膚病,可能由藥物過敏、感染、惡性腫瘤、遺傳因素、自身免疫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支持治療等方式干預。
1、藥物過敏:青霉素、磺胺類、抗癲癇藥等藥物可能誘發超敏反應,導致角質層異常脫落。患者需立即停用致敏藥物,靜脈注射地塞米松緩解急性炎癥,配合冷敷減少皮膚灼熱感。嚴重病例可能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
2、感染因素: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病原體產生的毒素可引發皮膚屏障破壞。臨床常用頭孢曲松、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時需進行細菌培養指導精準用藥。該類型常伴隨膿皰、皮膚糜爛等繼發表現。
3、惡性腫瘤相關: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統腫瘤可釋放炎癥因子導致皮膚病變。治療需針對原發腫瘤采用化療方案如CHOP方案,或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皮膚癥狀改善程度與腫瘤控制情況直接相關。
4、遺傳代謝異常:魚鱗病、Netherton綜合征等遺傳性疾病因角質形成障礙引發剝脫。長期需使用尿素軟膏、維A酸乳膏維持皮膚濕潤度,嚴重者可嘗試阿維A酸口服治療。此類患者常合并毛發異常或發育遲緩。
5、自身免疫疾病:紅斑狼瘡、皮肌炎等結締組織病可累及皮膚血管網絡。基礎治療需采用潑尼松聯合羥氯喹調節免疫,頑固病例可應用利妥昔單抗。特征性表現包括光敏感、甲周毛細血管擴張等現象。
日常護理需穿著純棉透氣衣物,避免搔抓導致繼發感染。沐浴水溫控制在37℃以下,使用無皂基清潔劑后立即涂抹凡士林。飲食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攝入。監測每日皮損變化,出現滲液、疼痛加劇需及時復診調整治療方案。保持室內濕度50%-60%,睡眠時戴棉質手套減少無意識抓撓。適當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增強體質,但避免日光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