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成骨發育不全是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主要表現為骨骼脆弱易骨折、藍鞏膜、聽力障礙等癥狀,可能與COL1A1或COL1A2基因突變、膠原蛋白合成異常、胎兒期骨骼礦化不足、關節韌帶松弛、家族遺傳史等因素有關。
胎兒成骨發育不全約90%由COL1A1或COL1A2基因突變導致,這兩種基因編碼I型膠原蛋白的α鏈。突變使膠原纖維結構異常,骨骼強度降低。基因檢測可明確診斷,產前超聲可見長骨彎曲、肋骨骨折等特征性表現。
患者體內I型膠原蛋白數量或質量異常,導致骨基質形成缺陷。成骨細胞功能受損,骨小梁稀疏,皮質骨變薄。皮膚活檢可見膠原纖維排列紊亂,電子顯微鏡下顯示纖維直徑不均。
胎兒期骨骼礦化過程受阻,骨密度顯著低于正常水平。X線表現為普遍性骨質疏松,長骨纖細伴多發骨折愈合痕跡。部分患兒伴有顱骨軟化,前囟門延遲閉合。
關節囊和韌帶中膠原異常導致關節活動度過大,常表現為習慣性關節脫位、扁平足。患兒可能伴隨肌肉力量減弱,運動發育里程碑延遲,需物理治療改善關節穩定性。
多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父母一方患病時子代有50%發病風險。少數為新生突變或隱性遺傳類型。遺傳咨詢可評估再發風險,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可篩選健康胚胎。
胎兒成骨發育不全需多學科聯合管理。孕期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可能改善胎兒骨骼礦化,出生后避免劇烈運動防止骨折,使用雙膦酸鹽類藥物抑制骨吸收。康復訓練重點在于增強肌力,矯形支具可預防脊柱側彎。飲食需保證蛋白質和礦物質攝入,游泳等低沖擊運動有助于維持骨量。定期監測聽力與心肺功能,嚴重病例需考慮骨髓移植或基因治療等新興干預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