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股骨頭壞死可能由創傷、激素使用、發育異常、血液供應障礙、遺傳代謝疾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跛行、肌肉萎縮、下肢不等長等癥狀。
1、髖關節疼痛:
早期表現為間歇性鈍痛,活動后加重,休息可緩解。疼痛多位于腹股溝區或大腿內側,部分患兒可放射至膝關節。隨著病情進展,疼痛逐漸轉為持續性,夜間也可能出現。
2、活動受限:
髖關節各方向活動度減小,以內旋和外展受限最為明顯。患兒可能出現穿脫鞋襪困難、下蹲受限等癥狀。被動活動時可誘發疼痛,關節僵硬感逐漸加重。
3、跛行步態:
為減輕患側負重,患兒常呈現防痛步態,行走時軀干向患側傾斜。單側病變表現為短肢跛行,雙側病變則呈搖擺步態。病程較長者可出現代償性脊柱側彎。
4、肌肉萎縮:
由于疼痛限制活動,患側臀部及大腿肌肉可出現廢用性萎縮,以臀中肌、股四頭肌最為顯著。肌力測試顯示患側肌力較健側下降,周徑測量差值超過1cm具有臨床意義。
5、下肢不等長:
晚期因股骨頭塌陷導致患肢縮短,雙側下肢長度差超過2cm時可觀察到骨盆傾斜。體格檢查發現大轉子位置上移,Allis征陽性,患側膝關節水平低于健側。
日常護理需避免劇烈運動,推薦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飲食應保證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多食用牛奶、奶酪、深海魚類;定期復查X線或MRI監測股骨頭形態變化,必要時采用支具保護或手術治療。出現持續性疼痛或活動障礙需及時至兒童骨科專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