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蟲病可通過吡喹酮、阿苯達唑、三氯苯達唑等藥物治療,通常由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魚蝦、接觸污染水源、生熟食砧板混用、糞便污染水體、疫區居住史等原因引起。
1、吡喹酮:
吡喹酮是治療肝吸蟲病的首選藥物,通過破壞蟲體表皮細胞導致寄生蟲死亡。該藥對成蟲和幼蟲均有殺滅作用,需在醫生指導下按療程服用。服藥期間可能出現頭暈、腹痛等輕微不良反應,通常不影響治療進程。
2、阿苯達唑:
阿苯達唑作為廣譜抗蠕蟲藥,能抑制肝吸蟲對葡萄糖的攝取,導致蟲體能量耗竭。適用于對吡喹酮不耐受的患者,需連續用藥數日。用藥后可能出現胃腸道不適或皮疹,肝功能異常者需謹慎使用。
3、三氯苯達唑:
三氯苯達唑通過干擾寄生蟲微管蛋白合成發揮作用,對某些地區流行的肝吸蟲株效果顯著。該藥需空腹服用以增強吸收,治療周期相對較短。可能出現暫時性轉氨酶升高,用藥期間需監測肝功能指標。
4、聯合用藥:
重癥感染者可采用吡喹酮聯合阿苯達唑方案,增強殺蟲效果并降低耐藥風險。聯合用藥需嚴格遵循醫囑,兩種藥物間隔12小時服用。治療期間需配合影像學復查評估蟲體清除情況。
5、輔助治療:
藥物治療同時需糾正貧血、改善肝功能,可配合維生素B12、復方甘草酸苷等輔助藥物。伴有膽道梗阻者需先行ERCP取蟲,合并細菌感染者需加用抗生素。治愈后3-6個月應復查糞便蟲卵。
治療期間應避免生食淡水魚蝦,砧板刀具需生熟分開,接觸疫水后及時清潔。康復后建議適量攝入高蛋白食物如雞蛋、魚肉促進肝細胞修復,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增強免疫力,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和糞便檢測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