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在醫學領域是十二指腸潰瘍Duodenal Ulcer的縮寫,指發生在十二指腸黏膜層的局限性缺損病變。該疾病與胃酸分泌異常、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典型表現為上腹部規律性疼痛、夜間痛醒、進食后緩解等癥狀。診斷需結合胃鏡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測等手段,治療包括抑酸藥物、抗生素及生活方式調整。
1、胃酸分泌異常:胃酸過度分泌會侵蝕十二指腸黏膜屏障,導致黏膜防御功能下降。長期精神緊張、吸煙酗酒等因素可刺激胃酸分泌。減少咖啡因攝入、避免辛辣食物有助于緩解癥狀,必要時使用奧美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降低胃酸水平。
2、幽門螺桿菌感染:該細菌感染是DU主要病因,其分泌的毒素會破壞黏膜保護層。感染者可能出現腹脹、噯氣等伴隨癥狀。根治方案通常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聯合鉍劑的四聯療法,療程10-14天。
3、非甾體抗炎藥使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藥物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修復能力。患者服藥期間應監測消化道癥狀,必要時改用對乙酰氨基酚替代,或聯用米索前列醇等黏膜保護劑。
4、遺傳易感性:O型血人群十二指腸潰瘍發病率較高,可能與基因決定的黏膜結構差異有關。這類人群需特別注意飲食規律,避免過度疲勞,定期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
5、應激因素:嚴重創傷、大手術等應激狀態會導致黏膜缺血缺氧。應激性潰瘍往往突發嘔血、黑便等嚴重癥狀,需靜脈使用泮托拉唑等強效抑酸藥,必要時行內鏡下止血治療。
DU患者日常需保持飲食清淡,選擇小米粥、山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過冷過熱飲食。規律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胃腸蠕動。嚴格遵醫囑完成抗菌治療療程,治療后4-8周需復查胃鏡評估愈合情況。出現嘔血、劇烈腹痛等預警癥狀時應立即急診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