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癥可通過營養補充、抗阻訓練、蛋白質優化、激素調節、藥物干預等方式治療。肌少癥通常由衰老、營養不良、慢性炎癥、內分泌紊亂、神經退行性病變等原因引起。
1、營養補充:每日熱量攝入需達到30kcal/kg體重,重點增加乳清蛋白、亮氨酸、維生素D的補充。乳制品、雞蛋、深海魚可作為優質蛋白來源,必要時使用全營養配方粉作為加餐。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需監測血清前白蛋白水平。
2、抗阻訓練:每周進行3次漸進式阻力訓練,重點鍛煉大肌群。彈力帶深蹲、坐位抬腿、墻壁俯臥撐適合老年人,單次訓練包含8-12次/組×3組。水中運動可減輕關節負擔,太極拳改善神經肌肉協調性。
3、蛋白質優化:每公斤體重攝入1.2-1.5g蛋白質,三餐均勻分配。早餐應含20g以上蛋白質,優選雞蛋羹、希臘酸奶。腎功能正常者可補充β-羥基-β-甲基丁酸鹽,慢性腎病患者需限制植物蛋白攝入比例。
4、激素調節:男性睪酮水平低于300ng/dl時考慮替代治療。生長激素缺乏者需評估垂體功能,糖尿病患者應優化血糖控制。甲狀腺功能減退者補充左甲狀腺素,皮質醇過高需排查庫欣綜合征。
5、藥物干預:肌酸補充劑可提升運動表現,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改善肌肉代謝。嚴重病例使用選擇性雄激素受體調節劑,肌生成抑制素抗體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合并骨質疏松時聯用雙膦酸鹽類藥物。
日常飲食應保證每餐含20-30g優質蛋白,如三文魚、雞胸肉、藜麥組合。晨間進行30分鐘快走或彈力帶訓練,夜間補充酪蛋白緩釋劑。定期監測握力、步速等指標,合并慢性疾病患者需每3個月評估肌肉超聲檢查。65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雙能X線吸收法體成分分析,居家使用智能體脂秤追蹤骨骼肌質量變化。烹飪采用蒸煮方式保留營養素,避免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影響蛋白質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