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濕疹不具有傳染性,濕疹屬于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與遺傳、免疫異常、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等因素相關。
1、發病機制:
手部濕疹主要由皮膚屏障受損導致外界刺激物滲透引發炎癥反應。Th2型免疫應答異常促使IL-4、IL-13等細胞因子分泌增加,角質層脂質合成減少使皮膚鎖水能力下降。部分患者存在絲聚蛋白基因突變,導致天然保濕因子生成不足。
2、誘發因素:
頻繁接觸洗滌劑、溶劑等化學物質會破壞皮脂膜,長期浸水作業可導致角質層膨脹損傷。冬季低濕度環境加速經皮水分流失,部分患者對鎳、鉻等金屬接觸過敏。精神壓力過大會通過神經肽P物質加劇瘙癢循環。
3、典型表現:
急性期可見邊界不清的紅斑伴密集小丘疹,慢性化后出現苔蘚樣變和皸裂。好發于指背、指縫等摩擦部位,劇烈瘙癢可影響睡眠質量。繼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時會出現膿皰和滲出。
4、鑒別診斷:
需與手癬進行區分,真菌鏡檢陰性可排除皮膚癬菌感染。接觸性皮炎有明確致敏原接觸史,銀屑病可見蠟滴現象和薄膜征。掌跖膿皰病表現為對稱性無菌性膿皰。
5、管理要點:
使用含尿素、凡士林的潤膚劑修復皮膚屏障,糖皮質激素藥膏可短期控制炎癥。避免直接接觸清潔劑,作業時佩戴棉質內襯的防護手套。光療對頑固性病例有效,嚴重者可考慮口服環孢素。
日常護理需保持手部適度濕潤,選擇無香料溫和清潔產品。建議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攝入,規律進行瑜伽等減壓活動。出現持續滲出或發熱癥狀應及時就診,避免自行使用強效激素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