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型腳氣可能由真菌感染、足部多汗、皮膚屏障受損、免疫低下、接觸傳染源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真菌治療、保持干燥、修復皮膚、增強免疫、切斷傳播等方式改善。
1、真菌感染:皮膚癬菌侵入角質層是直接病因,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最常見。表現為趾縫浸漬發白、表皮剝脫伴糜爛滲出。治療需外用聯苯芐唑、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藥膏,嚴重者口服伊曲康唑。
2、足部多汗:汗液浸漬使角質層軟化,為真菌繁殖創造條件。建議每日用硫磺皂洗腳,穿五趾襪吸汗,工作鞋內放置竹炭除濕包,避免連續穿同一雙鞋超過兩天。
3、皮膚屏障受損:搔抓或摩擦導致表皮缺損,常見于穿窄頭鞋人群。破損處可涂抹莫匹羅星軟膏預防細菌感染,睡前用尿素軟膏修復角質層,避免使用堿性洗劑刺激皮膚。
4、免疫低下:糖尿病患者和長期用免疫抑制劑者易感。需控制血糖在6-7mmol/L,服用轉移因子膠囊增強免疫力,每周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泡腳殺菌。
5、接觸傳染源:共用拖鞋、浴盆或健身房地面接觸感染。家庭成員需分開使用洗腳盆,公共浴室穿防滑拖鞋,健身前后用含茶樹精油的噴霧消毒足部。
保持飲食均衡攝入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有助于皮膚修復,選擇透氣網面運動鞋減少足部悶熱,治療期間每日更換消毒毛巾,癥狀持續兩周以上需做真菌鏡檢確認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