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術后排便疼痛可通過溫水坐浴、藥物鎮痛、飲食調整、傷口護理、適度活動等方式緩解。疼痛通常由創面刺激、肛門括約肌痙攣、糞便干燥、局部感染、瘢痕形成等原因引起。
1、溫水坐浴:術后24小時開始溫水坐浴能松弛肛門括約肌,水溫控制在40℃左右,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水中可加入高錳酸鉀稀釋液,濃度以淡粉色為宜,具有殺菌消炎作用。坐浴后需用無菌紗布蘸干創面。
2、藥物鎮痛:口服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可緩解疼痛,局部涂抹利多卡因軟膏能阻斷神經傳導。疼痛劇烈時可短期使用曲馬多,但需避免長期服用阿片類藥物防止便秘加重。
3、飲食調整:術后3天以流質飲食為主,逐步過渡到低渣半流食。每日飲水2000ml以上,增加火龍果、香蕉、燕麥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適量補充益生菌維持腸道菌群平衡。
4、傷口護理:排便后使用智能馬桶沖洗或醫用生理鹽水清潔創面,外涂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促進愈合。排便困難時可臨時使用開塞露,但禁止頻繁灌腸以免影響肛門自制功能。
5、適度活動:術后6小時可床上翻身活動,24小時后逐漸增加床邊站立時間。避免久坐久蹲,每日進行提肛運動3-4次,每次收縮肛門5-10秒,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術后恢復期需保持每日規律排便習慣,晨起空腹飲用300ml溫水刺激胃腸蠕動。可進行散步、瑜伽等低強度運動,避免騎自行車等壓迫會陰部的活動。創面完全愈合通常需要2-4周,若持續出血或劇烈疼痛需及時復查排除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