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膽結石可通過熊去氧膽酸、鵝去氧膽酸、消炎利膽片等藥物治療。膽結石通常由膽汁成分失衡、膽固醇過飽和、膽道感染、膽囊收縮功能異常、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膽汁調節:膽汁酸類藥物如熊去氧膽酸能溶解膽固醇結石,需連續服用6-24個月。該藥物通過降低膽汁膽固醇飽和度發揮作用,適用于直徑小于1.5厘米的X線陰性結石。治療期間需每半年復查超聲評估效果。
2、膽固醇溶解:鵝去氧膽酸可改變膽汁酸池組成,對純膽固醇結石有效率約40%。該藥物可能引起腹瀉等消化道反應,肝功能異常者慎用。需配合低脂飲食,每日脂肪攝入控制在40克以下。
3、中成藥輔助:消炎利膽片等中成藥具有促進膽汁分泌作用,可緩解腹脹隱痛癥狀。這類藥物含穿心蓮、溪黃草等成分,使用周期建議不超過8周。服藥期間需觀察是否出現皮疹等過敏反應。
4、感染控制:膽道感染需使用頭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感染性結石多與大腸桿菌等革蘭陰性菌有關,表現為發熱、黃疸。急性發作期應禁食并靜脈給藥,療程通常7-10天。
5、手術評估:藥物無效的癥狀性結石需考慮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適應癥包括結石直徑超過2厘米、膽囊壁增厚或合并息肉。體外震波碎石目前已較少應用,僅適用于部分特定病例。
膽結石患者日常需保持規律三餐,避免長時間空腹。建議選擇清蒸魚、燕麥粥等低脂高纖維食物,限制動物內臟攝入。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膽囊排空功能。出現持續右上腹痛、陶土樣大便時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