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可能由遺傳因素、免疫異常、皮膚屏障功能障礙、感染因素、精神壓力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用藥、光療、系統治療、生物制劑、中醫調理等方式治療。
約30%患者有家族史,特定基因如HLA-Cw6與發病相關。這類患者皮膚角質形成細胞增殖加速,典型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紅色斑塊覆蓋銀白色鱗屑。日常需避免物理摩擦,使用含尿素或水楊酸的保濕劑緩解脫屑。
Th17細胞過度活化導致IL-17等促炎因子分泌增加,可能與鏈球菌感染誘發有關。患者常見甲板點狀凹陷或膝關節對稱性皮損。短期外用糖皮質激素如鹵米松可控制炎癥,嚴重時需聯合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劑。
絲聚蛋白基因突變使角質層鎖水能力下降,皮膚干燥易引發同形反應。冬季加重者需減少沐浴頻率,沐浴后立即涂抹凡士林等封閉性潤膚劑,避免使用堿性清潔產品。
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誘發點滴型銀屑病,表現為全身散在0.5cm左右紅色丘疹。急性期需排查咽拭子培養,確診后使用青霉素類抗生素,配合窄譜UVB光療每周3次。
長期焦慮通過神經肽P物質釋放加重病情,部分患者發病前有重大生活事件。認知行為療法可降低復發率,合并抑郁時可短期使用帕羅西汀等SSRI類藥物。
患者日常應保持低脂高纖維飲食,適量補充ω-3脂肪酸如三文魚、亞麻籽,避免飲酒及辛辣刺激食物。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游泳、太極,沐浴水溫控制在37℃以下。皮損瘙癢時可冷敷處理,避免搔抓導致繼發感染。病程超過3個月或累及關節、指甲需及時至皮膚科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