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診斷通常不會對胎兒造成直接影響,常見方法包括超聲檢查、無創(chuàng)DNA檢測、羊水穿刺、絨毛取樣、臍帶血取樣等。
1、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利用聲波成像,無輻射風險,適用于評估胎兒發(fā)育結構。常規(guī)二維超聲可篩查胎兒畸形,多普勒超聲能監(jiān)測胎盤血流。檢查過程無創(chuàng),對母嬰均無明確不良反應。
2、無創(chuàng)DNA檢測:
通過采集孕婦外周血提取胎兒游離DNA,檢測染色體異常風險。該方法僅需抽血,不接觸胎兒組織,流產風險為零。適用于21三體等常見染色體疾病篩查,準確率達95%以上。
3、羊水穿刺:
在超聲引導下抽取羊水進行細胞培養(yǎng),診斷染色體或基因異常。手術相關流產風險約0.5%-1%,可能出現短暫腹痛或陰道流血。需嚴格掌握適應癥,如高齡孕婦或血清學篩查高風險人群。
4、絨毛取樣:
妊娠早期經宮頸或腹壁獲取絨毛組織進行基因檢測。操作可能導致1%-2%流產率,偶發(fā)胎兒肢體畸形。適用于有遺傳病家族史的早孕期診斷,需由經驗豐富醫(yī)師操作。
5、臍帶血取樣:
妊娠中晚期穿刺臍靜脈獲取胎兒血液,診斷血液疾病或感染。操作難度較高,流產風險約1%-3%,可能引發(fā)胎兒心動過緩。僅在特定遺傳代謝病診斷時考慮使用。
日常可增加富含葉酸的深綠色蔬菜、動物肝臟、豆類攝入,配合每日30分鐘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檢查后需觀察胎動變化,避免提重物或劇烈活動,出現持續(xù)腹痛或陰道流液應及時就醫(yī)。不同診斷方法的選擇需結合孕周、適應癥及風險收益綜合評估,建議在專業(y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