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靜脈瘺是冠狀動脈與心臟靜脈系統之間的異常通道,可能由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創傷性損傷、醫源性操作、感染性心內膜炎、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引起。治療方法包括介入封堵術、外科手術結扎、藥物控制心率、抗凝治療、定期心功能監測等。
1、先天因素:胚胎期冠狀動脈與靜脈系統發育異常可形成瘺管,多見于右冠狀動脈-右心房瘺。患者可能無癥狀或出現心悸、胸悶,需通過心臟超聲或CTA確診。無癥狀者定期隨訪,伴隨血流動力學異常者需介入治療。
2、創傷因素:胸部穿透傷或鈍性傷導致血管破裂形成異常交通,常見于左前降支-肺動脈瘺。急性期可能出現心包填塞,慢性期表現為勞力性呼吸困難。緊急情況需開胸修補,穩定后可行彈簧圈栓塞術。
3、醫源損傷:心臟介入手術或外科操作意外損傷血管壁,多形成冠狀動脈-心室瘺。可能與導管操作過度、縫合不當有關,表現為術后持續胸痛。預防性使用比索洛爾控制心率,嚴重者需二次手術修復。
4、感染因素:細菌性心內膜炎引發血管壁侵蝕形成瘺道,常見于主動脈瓣周膿腫蔓延。患者伴隨發熱、栓塞癥狀,需足量使用萬古霉素聯合頭孢曲松抗感染,感染控制后行瓣膜置換聯合瘺管修補。
5、退行病變: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壁薄弱破裂,好發于老年高血壓患者。可能與血脂異常、血管鈣化有關,典型表現為活動后心絞痛。長期服用阿托伐他汀控制血脂,復雜病例需冠狀動脈搭橋聯合瘺管結扎。
日常需限制劇烈運動,監測血壓心率變化,采用低鹽低脂飲食搭配深海魚類攝入,每周進行15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術后患者應每3個月復查心臟超聲,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胸腔壓力動作,出現新發胸痛或暈厥立即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