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透明細胞癌的分級方式主要包括Fuhrman分級系統(tǒng)、WHO/ISUP分級系統(tǒng)等,具體評估標準涉及核異型性、核仁明顯程度、組織結構等病理學特征。
Fuhrman分級是傳統(tǒng)分級方法,基于腫瘤細胞核形態(tài)特征分為Ⅰ-Ⅳ級。Ⅰ級核小而規(guī)則,染色質均勻;Ⅱ級核輕度增大,可見小核仁;Ⅲ級核明顯增大且不規(guī)則,核仁易見;Ⅳ級核極度異型,染色質團塊狀。該分級與患者預后顯著相關,但存在觀察者間差異較大的局限性。
2016年WHO推薦采用國際泌尿病理學會ISUP改良分級系統(tǒng),簡化為三級標準。低級別1級腫瘤細胞核大小接近正常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級別2級核仁在400倍鏡下可見;高級別3級核仁在100倍鏡下即明顯。此系統(tǒng)提高了分級可重復性,更利于臨床預后判斷。
核分裂活性是分級的重要補充指標。高級別腫瘤常見病理性核分裂象,每10個高倍視野超過5個核分裂象提示侵襲性強。需注意與壞死區(qū)周圍反應性增生細胞鑒別,避免過度分級。
除細胞學特征外,腫瘤生長模式影響分級。腺泡狀、小管狀結構多為低級別,實性片狀生長傾向高級別。出現(xiàn)肉瘤樣或橫紋肌樣分化直接歸為最高級別,此類變異型預后極差。
現(xiàn)代病理學結合分子特征優(yōu)化分級,如CA9表達缺失、CD117陰性提示高級別腫瘤。PBRM1、BAP1等基因突變與分級相關,二代測序技術為分級提供客觀依據(jù),但目前尚未納入常規(guī)分級標準。
腎透明細胞癌分級需結合HE染色形態(tài)學與免疫組化結果,建議術后保持低鹽優(yōu)質蛋白飲食,適量進行散步、游泳等有氧運動,定期復查腹部CT監(jiān)測復發(fā)。病理報告應注明采用的分級系統(tǒng)及具體級別,為臨床制定隨訪計劃和輔助治療策略提供依據(jù)。患者術后需關注血壓及腎功能指標,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營養(yǎng)支持可增加ω-3脂肪酸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