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精神障礙,可能由遺傳因素、腦結構異常、神經遞質失衡、心理社會壓力、退行性病變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精神病藥物、心理治療、社會支持訓練、家庭護理干預、并發癥管理等方式治療。
家族精神病史是重要風險因素,一級親屬患病風險較常人高6-10倍。特定基因如COMT、DISC1可能影響多巴胺代謝,但需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才會發病。日常需建立規律作息,避免酒精刺激。
MRI顯示患者常存在側腦室擴大、顳葉體積縮小等異常。這些改變可能與神經元遷移障礙或突觸修剪異常有關,通常伴隨記憶力下降、執行功能受損。認知訓練和Omega-3補充可能延緩進程。
多巴胺過度活躍與陽性癥狀相關,谷氨酸能系統異常則可能導致陰性癥狀。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等藥物可調節遞質水平,用藥期間需監測血糖血脂。
喪偶、孤獨感等應激事件可能誘發疾病,75%患者在發病前6個月遭遇重大生活變故。支持性心理治療聯合懷舊療法可改善社會功能,每周3次社交活動有預防作用。
阿爾茨海默病或血管性癡呆共病率達30%,這類患者更易出現視幻覺和日落綜合征。膽堿酯酶抑制劑與抗精神病藥聯用時,需警惕錐體外系反應。
建議每日攝入富含維生素B12的魚類和蛋類,進行30分鐘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臥室保持200勒克斯光照強度以調節晝夜節律。護理者需接受專業培訓識別攻擊行為前兆,定期評估患者服藥依從性和軀體并發癥,每季度進行MMSE量表篩查。早期干預可延緩功能衰退,60%患者通過規范治療能維持基本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