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可能與宮寒、前列腺素分泌異常、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子宮腺肌病等因素有關,可通過熱敷、藥物鎮痛、激素治療、手術切除病灶等方式緩解。
1、宮寒:中醫理論認為寒凝血瘀會導致經血排出不暢,表現為小腹冷痛、經血色暗。日常可飲用姜棗茶、艾灸關元穴,避免生冷飲食。西醫認為這與盆腔血液循環不良相關,建議通過慢跑、瑜伽改善盆腔供血。
2、前列腺素異常:月經期子宮內膜分泌過量前列腺素F2α,引發子宮痙攣性收縮。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鈉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需在經前1-2天開始服用。
3、子宮內膜異位:異位內膜組織隨月經周期出血,刺激盆腔神經引發進行性痛經。可能與經血逆流、免疫異常有關,常伴隨性交痛、不孕。腹腔鏡手術可清除病灶,嚴重者需切除子宮。
4、盆腔炎癥:慢性盆腔炎導致組織粘連,經期充血時牽拉神經。需規范使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多西環素,配合超短波理療。急性發作期會出現發熱、膿性分泌物。
5、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形成病灶,子宮均勻增大呈球形。40歲以上患者可考慮子宮動脈栓塞術,年輕患者可用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減少出血。
痛經期間建議保持腹部溫暖,穿著寬松衣物減少壓迫感。飲食選擇溫補類如羊肉湯、桂圓紅棗粥,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每周3次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可促進內啡肽分泌,經期可進行舒緩的骨盆傾斜運動。記錄月經周期疼痛程度變化,持續劇烈疼痛需排查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