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臨床表現包括髖關節活動受限、下肢不等長、步態異常、皮膚皺褶不對稱、髖關節彈響或疼痛。
1、活動受限:患側髖關節外展、內旋幅度明顯減小,被動活動時可觸及關節僵硬感。嬰幼兒期表現為換尿布時雙腿分開困難,學步期可能出現鴨子步態。
2、下肢不等長:仰臥位測量雙下肢長度差超過1cm,患側大腿及小腿肌肉可能出現萎縮。站立時可見骨盆傾斜,脊柱代償性側彎。
3、步態異常:單側病變呈跛行步態,雙側病變表現為搖擺步態鴨步。行走時軀干向患側傾斜,Trendelenburg征陽性。
4、皮膚皺褶:腹股溝、臀部或大腿皮膚皺褶數量、深度不對稱。仰臥位屈髖屈膝時,患側膝關節高度低于健側Allis征陽性。
5、關節彈響:Ortolani試驗可誘發髖關節復位彈響,Barlow試驗可誘發脫位彈響。青少年期可能出現活動后髖部疼痛,夜間休息可緩解。
日常護理需注意避免過度負重運動,推薦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飲食應保證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每日300ml牛奶配合適量魚類、蛋類。定期進行髖關節超聲或X線檢查,6個月以下嬰兒建議使用寬尿布保持髖關節外展位,學步期兒童可使用Pavlik吊帶矯正。出現持續疼痛或步態惡化需及時骨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