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髖內翻是兒童發育期股骨近端生長板異常導致的髖關節畸形,主要表現為跛行、步態異常及下肢不等長。病因可能與遺傳因素、胎兒期機械壓力異常、骨代謝障礙、創傷或感染后遺癥、特發性發育缺陷等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部分患兒存在家族遺傳傾向,COL2A1等基因突變可能導致軟骨發育異常,影響股骨頸干角形成。這類患者需進行基因檢測,早期干預可通過支具矯正或生長引導手術改善預后。
2、機械壓力異常:
胎兒期臀位或子宮內壓迫可能改變髖關節生物力學環境,導致股骨近端骺板受力不均。出生后持續異常應力會加重頸干角減小,表現為患側大腿外展受限及Trendelenburg步態。
3、骨代謝障礙:
佝僂病、成骨不全等疾病可能伴隨繼發性髖內翻,因骨礦化不足導致股骨頸承重區微骨折。這類患者需同時治療原發病,補充維生素D及鈣劑有助于改善骨質量。
4、創傷或感染:
嬰幼兒期股骨近端骨骺損傷或化膿性關節炎可能破壞生長板,造成進行性頸干角減小。X線可見股骨頸下內側特征性三角形骨缺損,嚴重者需行轉子下截骨術矯正。
5、特發性發育缺陷:
多數病例無明確誘因,可能與骺板血管異常分布有關。典型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跛行,頸干角小于110度時需手術干預,常用術式包括Pauwels截骨或外翻截骨術。
確診先天性髖內翻需結合骨盆X線測量頸干角及HE角,超聲適用于嬰幼兒篩查。日常應避免劇烈跑跳運動,建議游泳等低沖擊鍛煉維持關節活動度。營養方面保證每日800mg鈣攝入,定期監測雙下肢長度差異,超過2cm需考慮矯形鞋墊補償。術后康復階段需進行臀中肌強化訓練,每3-6個月隨訪直至骨骼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