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晚上全身長蕁麻疹可通過冷敷止癢、避免搔抓、穿著寬松衣物、口服抗組胺藥物、排查過敏原等方式治療。夜間蕁麻疹通常由溫度變化、皮膚干燥、塵螨接觸、食物過敏、壓力因素等原因引起。
1、冷敷鎮靜:用涼毛巾敷于瘙癢部位可收縮毛細血管,降低組胺釋放速度。水溫建議20-25℃,單次冷敷不超過10分鐘,避免凍傷。冷敷后涂抹無香料保濕霜保持皮膚屏障完整。
2、衣物選擇:夜間穿著純棉或絲質寬松睡衣,減少化纖材質摩擦刺激。床品每周用60℃熱水清洗,配合防螨布料使用。睡前可進行15分鐘溫水浴,水溫控制在37℃左右。
3、藥物干預:口服第二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可阻斷H1受體。慢性蕁麻疹患者需連續用藥3-6個月,用藥期間注意監測嗜睡、口干等不良反應。
4、環境控制:臥室濕度維持在50%-60%,使用空氣凈化器過濾塵螨。睡前3小時避免進食海鮮、堅果等易致敏食物。壓力因素可通過正念呼吸訓練緩解,每日練習10-15分鐘腹式呼吸。
5、過敏排查:記錄每日飲食日志與環境接觸史,必要時進行血清IgE檢測或皮膚點刺試驗。慢性蕁麻疹需篩查甲狀腺功能、幽門螺桿菌等潛在病因,伴血管性水腫需備用腎上腺素筆。
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調節組胺晝夜節律,每日保證7-8小時睡眠。飲食增加維生素C含量高的獼猴桃、彩椒等食物,減少加工食品攝入。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可改善皮膚微循環,運動后及時清潔汗液。癥狀持續超過6周或出現呼吸困難需及時就診變態反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