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突裂一期修復手術通常在全麻下進行,操作流程主要包括裂隙封閉、骨移植重建、軟組織修復三個核心步驟,具體涉及裂隙準備、髂骨取骨、植骨固定、黏膜縫合等關鍵技術環節。
1、術前評估:
術前需進行三維CT掃描評估裂隙范圍,測量骨缺損體積,設計取骨量。同時檢查口腔黏膜狀態,排除急性炎癥。患兒需滿足體重≥10kg、血紅蛋白≥100g/L的基本手術條件,術前6小時禁食禁水。
2、裂隙準備:
沿裂隙邊緣作梯形切口,徹底剝離鼻腔黏膜與口腔黏膜,形成受骨床。特別注意保留足夠厚度的鼻底黏膜,避免術后鼻腔瘺。用球鉆打磨裂隙兩側牙槽嵴至骨面滲血,增強移植骨存活率。
3、髂骨取骨:
從髂前上棘后方2cm處取松質骨,成人取骨量約5-10ml,兒童按1ml/cm裂隙長度計算。采用骨鑿獲取顆粒狀骨松質,保留部分皮質骨用于結構性支撐。取骨區明膠海綿填塞止血,分層縫合肌肉筋膜。
4、植骨固定:
將松質骨顆粒緊密填塞裂隙,壓實至與牙槽嵴平齊。較大裂隙需用鈦網或可吸收膜包裹植骨塊。通過懸吊縫合將移植骨固定于梨狀孔邊緣,確保與鼻底黏膜緊密貼合,防止骨顆粒移位。
5、黏膜縫合:
采用可吸收線分層縫合口腔黏膜與鼻底黏膜,形成完整封閉。前庭溝處作松弛切口減張,避免縫線裂開。術畢放置碘仿紗條保護創面,頜間彈性牽引限制張口運動。
術后需流質飲食2周,使用氯己定含漱液維持口腔清潔。6周內避免劇烈運動及碰撞面部,定期復查觀察植骨融合情況。建議補充蛋白質及維生素C促進愈合,3個月后可行正畸治療。注意觀察有無移植骨暴露、傷口感染等并發癥,若出現持續發熱或創口滲液需及時復診。術后1年需進行錐形束CT評估骨橋形成質量,為后續牙列修復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