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核脫出可能由長期便秘、妊娠腹壓增高、久坐久站、靜脈曲張性病變、肛門括約肌松弛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溫水坐浴、藥物緩解、硬化劑注射、膠圈套扎、手術切除等方式治療。
1、長期便秘:
排便時過度用力會增加肛管靜脈叢壓力,導致痔核充血膨大并逐漸脫出肛門外。改善飲食結構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配合緩瀉劑如乳果糖可緩解癥狀,嚴重時需行痔核復位術。
2、妊娠腹壓增高:
妊娠期子宮增大會壓迫盆腔靜脈,使痔靜脈回流受阻形成痔核脫垂。產后多數可自行回縮,孕期可通過側臥體位減輕壓迫,使用孕酮軟膏緩解腫脹。
3、久坐久站:
長時間保持固定體位會影響肛門局部血液循環,導致靜脈叢血液淤積形成痔核。建議每小時活動5分鐘,進行提肛運動增強括約肌功能,必要時使用地奧司明改善靜脈回流。
4、靜脈曲張性病變:
痔區靜脈叢病理性擴張會造成結締組織斷裂,表現為痔核反復脫出。可能與門靜脈高壓或遺傳因素有關,常伴隨便血癥狀,需行超聲檢查排除其他血管病變。
5、肛門括約肌松弛:
老年性肌力減退或產傷導致的括約肌功能障礙,使痔核失去支撐而脫出。表現為咳嗽時痔核自行脫出,生物反饋訓練可改善肌力,Ⅲ度以上脫垂需行痔固定術。
痔核脫出患者應避免辛辣刺激飲食,每日攝入30克以上膳食纖維保持大便通暢。建議進行溫水坐浴每日兩次,配合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力。選擇透氣棉質內褲減少摩擦,避免久蹲久坐超過1小時。若出現痔核嵌頓無法回納、持續出血或劇烈疼痛,需立即就醫排除血栓性痔或直腸脫垂等急癥。術后患者需保持創面清潔,遵醫囑使用復方角菜酸酯栓促進傷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