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可通過性接觸傳播、母嬰垂直傳播、血液傳播、間接接觸傳播、醫源性傳播等途徑傳染。
1、性接觸傳播:梅毒螺旋體通過性行為過程中的皮膚黏膜微小破損侵入人體。無保護性交、多性伴侶或性工作者接觸為主要風險因素。避免高危性行為、正確使用避孕套可降低感染概率。
2、母嬰垂直傳播:妊娠期梅毒螺旋體可經胎盤感染胎兒,導致先天性梅毒。孕婦產檢需包含梅毒血清學篩查,陽性者需接受青霉素治療阻斷母嬰傳播。
3、血液傳播:輸入未經篩查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傳播梅毒。共用注射器吸毒是重要傳播途徑。醫療機構需嚴格執行獻血篩查,個人應避免非法采血或共用針具。
4、間接接觸傳播:接觸被梅毒螺旋體污染的衣物、毛巾等物品可能造成感染。保持個人衛生、避免共用貼身物品可預防。該途徑傳播概率低于性接觸傳播。
5、醫源性傳播:醫務人員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器械傳播。口腔科器械、手術器械消毒不徹底存在風險。醫療機構需規范消毒流程,使用一次性醫療器械降低感染可能。
預防梅毒需綜合采取安全性行為、規范孕產期管理、嚴格血液制品篩查等措施。日常注意個人衛生,避免與他人共用可能接觸體液的物品。出現可疑癥狀應及時就醫檢測,早期規范治療可完全治愈。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梅毒血清學篩查,醫務人員需嚴格執行標準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