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骨質疏松可通過補腎壯骨、活血化瘀、調節氣血、整體調理、副作用小等方式改善癥狀。骨質疏松多與腎精不足、氣血虧虛、骨失濡養等因素相關。
1、補腎壯骨: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腎虛是骨質疏松的核心病機。熟地黃、骨碎補等補腎中藥可促進成骨細胞活性,淫羊藿提取物能抑制破骨細胞分化。臨床常用左歸丸、右歸丸等方劑,配合艾灸腎俞、命門等穴位。
2、活血化瘀:血瘀證患者常見骨痛加劇、舌質紫暗。丹參、三七等活血藥能改善骨微循環,桃紅四物湯可提升骨密度檢測值。針灸血海、三陰交等穴位有助于緩解椎體壓縮性骨折疼痛。
3、調節氣血:氣血兩虛型多見乏力駝背,黃芪、當歸等藥物通過調節OPG/RANKL系統平衡骨代謝。八珍湯配合太極拳鍛煉,既能補益氣血又可增強肌肉對骨骼的保護作用。
4、整體調理:中醫辨證施治兼顧肝脾腎多臟器,如柴胡疏肝散調理肝郁氣滯型,香砂六君子湯改善脾虛濕困型。這種多靶點干預模式較單純補鈣更符合骨質疏松的復雜病理機制。
5、副作用?。合啾乳L期使用雙膦酸鹽可能引發頜骨壞死,或雌激素替代療法的致癌風險,中藥治療更適用于需長期用藥的老年患者。雷公藤多苷等中藥提取物已證實具有類似雌激素作用而無致癌性。
骨質疏松患者日常可食用黑芝麻核桃粥、杜仲豬骨湯等藥膳,練習八段錦“兩手攀足固腎腰”動作,冬季艾灸關元穴。中醫治療強調“三分治七分養”,需持續用藥3-6個月并定期檢測骨密度,嚴重椎體骨折者建議聯合現代醫學抗骨質疏松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