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寒并非現代醫學概念,中醫理論中多指女性胞宮受寒引發的癥候群。判斷需結合癥狀與體質特征,常見表現為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緩解、經血色暗夾血塊、四肢不溫及白帶清稀量多。舌象多呈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象以沉遲或緊為主。長期宮寒可能伴隨月經后期、不孕或習慣性流產。
典型癥狀自檢:
經期相關癥狀最具參考價值。若行經時需用暖水袋敷腹才能緩解絞痛,經血排出不暢且血塊呈紫黑色,需警惕宮寒。非經期表現為平素畏寒,尤其腰骶部與小腹發涼,進食生冷后腹瀉加重。部分患者伴有性欲減退、夜尿頻多等腎陽虛癥狀。但需注意,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等器質性疾病也可能出現類似癥狀。
體質鑒別要點:
陽虛體質者更易出現宮寒。這類人群通常肌肉松軟、面色蒼白,夏季耐空調不耐風扇,冬季即便多穿衣仍手腳冰涼。可觀察晨起舌苔是否濕潤白膩,日常是否稍受涼即腹瀉。與實寒證的區別在于,宮寒癥狀持續存在且與氣溫變化關聯較小
日常調理建議加強腰腹部保暖,經期避免接觸冷水。飲食可適量添加肉桂、干姜等溫性調料,但陰虛火旺者慎用。適度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促進氣血運行。若癥狀持續半年以上或影響生育功能,建議至中醫婦科進行專業體質辨識與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