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浮腫可通過按壓皮膚觀察回彈速度,同時結合部位、對稱性和伴隨癥狀綜合評估。
1、按壓回彈測試:
用手指按壓疑似浮腫部位5秒后松開,正常組織1-2秒內完全回彈。凹陷性水腫會形成持續數秒的壓痕,非凹陷性水腫則無明顯壓痕但皮膚緊繃發亮。脛骨前、足背等骨性標志明顯處最易觀察,長期臥床者需檢查骶尾部。
2、部位與對稱性分析:
生理性浮腫常見于雙下肢,呈對稱分布,晨輕暮重。單側肢體腫脹需警惕深靜脈血栓,眼瞼面部浮腫可能與腎臟疾病相關。肝硬化患者腹水常伴臍周靜脈曲張,心源性水腫多從足踝向上蔓延至大腿。
3、伴隨癥狀鑒別:
突發呼吸困難伴下肢腫脹提示肺栓塞可能,尿量減少合并眼瞼浮腫需排查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者會出現黏液性水腫伴皮膚干燥,過敏反應則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長期服用鈣通道阻滯劑可能出現踝部水腫而無其他不適。
日常應控制鈉鹽攝入在每日5克以下,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時抬高下肢促進回流。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運動改善循環,穿著醫用彈力襪可預防靜脈性水腫。定期監測體重變化,若三天內增加2公斤以上或出現呼吸困難、少尿等癥狀應及時就醫排查器質性疾病。記錄水腫發生時間、誘因和緩解方式有助于醫生判斷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