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主要通過母嬰垂直傳播、皮膚黏膜破損、醫療器械接觸、呼吸道吸入及腸道定植菌移位五種途徑感染。
1、母嬰傳播:
分娩過程中母體生殖道病原體如B族鏈球菌、大腸埃希菌經產道直接傳染給新生兒,或胎盤感染導致血行傳播。早產兒因免疫屏障發育不全風險更高,臨床表現為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呼吸急促、體溫不穩定。需立即進行血培養并靜脈注射抗生素如青霉素聯合慶大霉素。
2、皮膚破損:
新生兒皮膚角質層薄,臍帶殘端未愈合時易成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入侵門戶。臍炎或皮膚膿皰疹可能發展為敗血癥,需局部消毒護理并監測炎癥指標。嚴重者需使用苯唑西林等抗葡萄球菌藥物。
3、醫源感染:
氣管插管、中心靜脈導管等侵入性操作破壞天然屏障,銅綠假單胞菌等醫院耐藥菌可通過器械表面生物膜定植引發血流感染。NICU患兒需嚴格無菌操作,疑似導管相關感染時應拔除導管并送檢培養。
4、吸入感染:
分娩時吸入污染羊水或產后嗆奶可能導致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經肺泡入血。表現為呼吸窘迫伴C反應蛋白升高,需行胸片檢查并經驗性使用頭孢噻肟等廣譜抗生素。
5、腸道菌移位:
早產兒腸道菌群失衡及腸黏膜缺血時,正常定植的腸球菌、念珠菌可能穿透腸壁進入血流。喂養不耐受伴腹脹為預警信號,需調整喂養方案并預防性使用氟康唑。
預防需重視產前B族鏈球菌篩查及規范抗生素預防,出生后嚴格手衛生與臍部護理。提倡母乳喂養增強腸道免疫,避免過度消毒破壞皮膚正常菌群。醫療操作遵循最小侵入原則,出現嗜睡、喂養困難等非特異性癥狀時需及時血常規及炎癥指標檢測。維持適宜溫濕度環境,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接觸,院內感染暴發時需進行環境病原學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