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陰道瘺可通過臨床癥狀結合影像學檢查確診,診斷方法主要有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膀胱鏡檢查、影像學檢查、染料試驗。
1、病史采集:
詳細詢問患者漏尿發生時間、誘因及伴隨癥狀。典型表現為持續性陰道漏尿,常在術后1-2周出現,可能伴有反復尿路感染史。需重點了解婦科手術、放射治療或難產史,約80%病例與產科損傷相關。
2、體格檢查:
婦科檢查可見陰道前壁瘺孔,通過雙合診可評估瘺管位置與大小。膀胱充盈狀態下可見尿液自陰道瘺孔滲出,約60%瘺孔位于陰道穹窿部。需同時檢查是否存在直腸陰道瘺等復合損傷。
3、膀胱鏡檢查:
硬性膀胱鏡可直接觀察膀胱底部瘺口,明確其與輸尿管開口的解剖關系。典型表現為膀胱三角區周圍黏膜充血水腫,中央可見火山口樣缺損,確診率達95%。檢查時需同步評估膀胱容量與黏膜狀況。
4、影像學檢查:
靜脈腎盂造影可排除上尿路損傷,膀胱造影能顯示造影劑經瘺管進入陰道的特征性表現。三維超聲可測量瘺管走行長度,MRI對復雜瘺的軟組織分辨率最佳,能清晰顯示瘺管與周圍器官的立體關系。
5、染料試驗:
膀胱灌注亞甲藍溶液后,陰道內置入紗布觀察染色情況。該方法簡單易行,適合基層醫院初步篩查。改良方法可采用雙重染料試驗,經靜脈注射靛胭脂同時膀胱灌注亞甲藍,可鑒別輸尿管陰道瘺與膀胱陰道瘺。
確診后應評估瘺孔大小、位置及周圍組織狀況,小型瘺孔<3cm可嘗試保守治療,包括留置導尿管促進自愈、雌激素軟膏改善局部血供。中型瘺孔需選擇經陰道或經腹手術修補,復雜瘺可能需采用帶蒂皮瓣移植。術后需保持膀胱持續引流4-6周,避免過早排尿導致修補失敗。日常建議增加高蛋白飲食促進組織修復,避免劇烈運動及性生活3個月,定期復查膀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