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黏膜損傷可能由機械性摩擦、化學刺激、尿路感染、泌尿系統結石、醫源性操作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排尿疼痛、血尿、尿頻尿急、下腹墜脹、尿道分泌物增多等癥狀。
1、排尿疼痛:尿道黏膜受損后,排尿時尿液刺激暴露的神經末梢引發灼燒樣疼痛,疼痛可向會陰部放射。建議增加每日飲水量至2000ml以上,避免憋尿行為,必要時可口服布洛芬緩解疼痛。
2、血尿:黏膜血管破裂導致尿液呈洗肉水樣或鏡下紅細胞增多。肉眼血尿期間需暫停劇烈運動,保持外陰清潔,感染因素引起者可服用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
3、尿頻尿急:炎癥刺激使膀胱敏感度升高,24小時排尿次數超過8次。可采用熱水坐浴緩解痙攣,訓練膀胱功能如定時排尿,限制咖啡因攝入。
4、下腹墜脹:盆腔肌肉群反射性收縮導致壓迫感。建議穿著寬松棉質內褲,避免久坐壓迫,疼痛明顯時可使用坦索羅辛改善下尿路癥狀。
5、尿道分泌物:損傷合并感染時出現膿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需每日清洗外生殖器,分泌物送檢培養后針對性使用頭孢克肟等藥物,禁止自行沖洗尿道。
日常需選擇低草酸飲食如冬瓜、黃瓜,減少辛辣食物攝入;保持適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以增強盆底肌力;出現持續高熱或肉眼血尿超過24小時應立即泌尿外科就診,必要時進行尿道鏡檢查或影像學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