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腸綜合征可能由廣泛腸切除、克羅恩病、腸系膜血管栓塞、放射性腸炎、先天性腸畸形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腹瀉、營養不良、體重下降、電解質紊亂、脫水等癥狀。
1、腹瀉:
短腸綜合征患者因腸道吸收面積顯著減少,食物快速通過殘余腸道,導致水分和電解質無法充分吸收。典型表現為大量水樣便,每日可達5-10次,嚴重者可出現脂肪瀉。這種情況需限制高滲飲食,采用口服補液鹽調節電解質。
2、營養不良:
腸道吸收功能障礙導致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微量營養素缺乏。患者可能出現肌肉萎縮、皮下脂肪消失、血清白蛋白降低。建議采用短肽型腸內營養制劑,分6-8次少量給予,配合維生素B12、鋅劑補充。
3、體重下降:
因持續性營養吸收障礙,患者體重可在數月內下降超過10%。需定期監測體重變化,通過腸外營養補充熱量,逐步過渡至含有中鏈甘油三酯的腸內營養配方。
4、電解質紊亂:
可能與腸液大量丟失、鎂吸收障礙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低鉀血癥、低鎂血癥等癥狀。血鉀低于3.5mmol/L時可出現肌無力,血鎂不足易引發抽搐。需靜脈補充門冬氨酸鉀鎂,口服氯化鉀緩釋片。
5、脫水:
大量腹瀉導致體液丟失,患者出現皮膚彈性差、尿量減少等表現。重度脫水需立即住院治療,通過中心靜脈導管進行液體復蘇,維持每日尿量>1000ml。
短腸綜合征患者需長期采用低脂、低纖維、高蛋白飲食,避免單次大量進食。推薦食用嫩雞肉、鱈魚、豆腐等易消化蛋白質,配合香蕉、土豆等富鉀食物。根據耐受情況逐步增加燕麥、藜麥等可溶性膳食纖維。定期進行握力訓練、阻力帶練習等低強度運動,改善肌肉儲備。護理重點包括記錄24小時出入量、監測皮膚黏膜狀態、預防導管相關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