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痔瘡的癥狀包括無痛性便血、肛門腫物脫出、肛門瘙癢、排便困難、黏液分泌增多。
1、便血:排便時糞便摩擦痔核表面黏膜導致出血,血液呈鮮紅色且不與糞便混合,多表現為便后滴血或廁紙染血。出血量較少時可通過增加膳食纖維、保持肛門清潔改善,反復出血需進行硬化劑注射或套扎治療。
2、脫垂:痔核隨病程發展逐漸增大,排便時從肛門脫出,初期可自行回納,后期需手動推回。可能與長期腹壓增高、靜脈回流受阻有關,表現為肛門墜脹感。每日練習提肛運動可增強括約肌功能,嚴重脫垂需行痔切除術或PPH手術。
3、瘙癢:痔核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膚引發瘙癢,夜間癥狀加重。需避免抓撓,使用溫水坐浴后涂抹氧化鋅軟膏保護皮膚。可能與肛竇炎合并發生,伴隨肛門潮濕感。
4、排便異常:痔核增大導致肛門狹窄,出現排便不盡感或糞便變細。建議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攝入火龍果、西梅等潤腸食物。長期便秘會加重痔靜脈曲張,形成惡性循環。
5、黏液滲出:內痔黏膜分泌黏液污染內褲,多發于Ⅲ-Ⅳ度痔瘡。保持穿棉質透氣內褲,每日更換2-3次。當出現肛門灼熱疼痛時,提示可能合并血栓形成或感染。
調整飲食結構增加全谷物和綠葉蔬菜攝入,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ml。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進行5分鐘骨盆搖擺運動。便后使用智能馬桶溫水沖洗,夜間采用左側臥位減輕盆腔壓力。當腫物嵌頓無法回納或出血呈噴射狀時,需立即就醫進行電子肛門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