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可通過觀察皮膚黃染、檢測膽紅素水平、影像學檢查、肝功能評估、病因排查等方式診斷。黃疸通常由膽紅素代謝異常、肝膽疾病、溶血性疾病、膽道梗阻、遺傳代謝缺陷等原因引起。
1、皮膚觀察:黃疸最直觀表現為皮膚、鞏膜黃染,輕者需在自然光下觀察。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多從面部開始蔓延,成人黃疸多伴尿色加深。皮膚黃染程度與血清膽紅素水平呈正相關,但需排除胡蘿卜素血癥等假性黃疸。
2、膽紅素檢測:血清總膽紅素>17.1μmol/L可確診黃疸,直接膽紅素占比>20%提示梗阻性或肝細胞性黃疸。尿膽紅素陽性見于梗阻性黃疸,尿膽原增加多見于溶血性黃疸。新生兒需經皮膽紅素測定儀篩查。
3、影像學檢查:腹部超聲可鑒別膽道結石、腫瘤等梗阻因素,CT/MRI適用于復雜膽管病變評估。MRCP能無創顯示膽管樹結構,ERCP兼具診斷和治療功能。影像學異常需結合生化指標綜合判斷。
4、肝功能評估:ALT/AST升高提示肝細胞損傷,ALP/GGT升高常見于膽汁淤積。凝血功能異常反映肝合成能力下降,低蛋白血癥提示慢性肝病。自身抗體檢測有助于診斷自身免疫性肝病。
5、病因鑒別:溶血性黃疸伴貧血、網織紅細胞增高,肝細胞性黃疸多有肝炎病史,梗阻性黃疸常伴皮膚瘙癢、白陶土樣便。遺傳性黃疸如Gilbert綜合征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需基因檢測確認。
黃疸患者應避免高脂飲食加重膽汁淤積,適量補充維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急性期需臥床休息,慢性患者可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梗阻性黃疸需警惕膽管炎等并發癥,皮膚瘙癢者可使用爐甘石洗劑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