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樣肉芽腫可能由免疫異常、病毒感染、遺傳因素、環境刺激、慢性炎癥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皮膚斑塊、瘙癢、淋巴結腫大、皮膚潰瘍、內臟受累等癥狀。
早期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紅色或紫色斑塊,多出現在軀干和四肢。斑塊表面可能出現鱗屑或輕度浸潤,部分患者伴有局部皮膚增厚。斑塊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隨病情進展逐漸擴大融合。
約80%患者出現劇烈瘙癢,夜間加重影響睡眠。瘙癢程度與皮損嚴重度不完全相關,可能由皮膚內淋巴細胞釋放組胺等介質導致。抓撓可能引發繼發感染,形成抓痕或苔蘚樣變。
疾病進展期可觸及頸部、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質地較硬且活動度降低。淋巴結病理檢查可見異型淋巴細胞浸潤,提示腫瘤細胞擴散。腫大淋巴結可能壓迫周圍神經或血管。
晚期患者皮膚出現深在性潰瘍,邊緣隆起呈火山口樣,基底覆蓋壞死組織。潰瘍好發于受壓部位如臀部,可能繼發細菌感染并散發惡臭。愈合后遺留萎縮性瘢痕或色素沉著。
腫瘤細胞可浸潤肺、肝、脾等器官,表現為咳嗽、黃疸、腹脹等癥狀。骨髓受累可能導致貧血或血小板減少。內臟轉移多出現在疾病終末期,預后較差。
患者需保持皮膚清潔濕潤,避免搔抓和使用刺激性洗劑。日常穿著寬松棉質衣物,室內維持適宜溫濕度。飲食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如魚肉、雞蛋、西蘭花,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定期監測皮膚變化和全身癥狀。出現新發皮損或癥狀加重時需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