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可能攜帶寄生蟲,常見種類包括廣州管圓線蟲、肝吸蟲、血吸蟲等。寄生蟲感染風險與螺螄生長環境、烹飪方式、個人衛生習慣等因素相關。
螺螄常棲息于淡水環境,若水體受糞便或污水污染,易成為寄生蟲中間宿主。廣州管圓線蟲幼蟲可通過螺體進入人體,主要寄生于中樞神經系統,引發頭痛、發熱等癥狀。食用前需確認螺螄來源水域的衛生狀況。
爆炒、涼拌等烹飪方式可能無法徹底殺滅寄生蟲。肝吸蟲囊蚴在90℃高溫下需持續加熱15秒以上才能滅活。建議采用煮沸、高壓蒸煮等方式處理,確保螺肉中心溫度達到安全標準。
部分地區有生食或半生食螺螄的傳統,如醉螺、腌螺等做法。血吸蟲尾蚴可直接穿透口腔黏膜感染,導致肝脾腫大、腹水等病癥。改變飲食習慣,避免任何形式的生食螺類。
處理過程中刀具、砧板交叉污染可能傳播寄生蟲卵。加工前后需用沸水燙洗器具,生熟食材分開存放。螺螄內臟含寄生蟲概率較高,建議去除內臟后烹飪。
兒童、孕婦及免疫缺陷者感染后癥狀更嚴重。廣州管圓線蟲可能引起嗜酸性腦膜炎,出現頸部僵硬、意識模糊等表現。高風險人群應盡量避免食用淡水螺類。
選擇人工養殖的清潔水源螺螄,烹飪時徹底加熱至螺肉完全卷曲變白。搭配姜蒜、紫蘇等具有驅蟲效果的香料,食用后出現持續腹痛、皮疹等癥狀需及時就醫。日常加強手部清潔,處理水產類食材后需用肥皂徹底洗手。保持廚房環境干燥通風,定期消毒處理食材的容器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