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帶血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改善排便習慣、藥物治療、內鏡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大便帶血通常由痔瘡、肛裂、腸道炎癥、腸息肉、結直腸癌等原因引起。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有助于軟化糞便,減少排便時對肛門的刺激。建議每日食用燕麥、火龍果、芹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同時保證每日飲水量達到1500-2000毫升。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降低腸道黏膜充血風險。
建立規律排便習慣能有效預防肛管損傷。建議采用蹲姿排便,每次如廁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便秘者可進行提肛運動訓練,每日3組每組15次,配合順時針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
痔瘡患者可使用馬應龍痔瘡膏、太寧栓等外用藥物緩解癥狀。腸道炎癥需口服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抗炎藥物。出血量較大時可短期應用云南白藥等止血藥物,但需排除惡性腫瘤可能。
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可通過結腸鏡下電切術、黏膜切除術處理。內鏡下鈦夾止血適用于活動性出血病灶。治療前需完善腸鏡檢查和病理活檢,明確病變性質。
Ⅲ-Ⅳ度痔瘡可行痔上黏膜環切術,結直腸癌需根據分期選擇根治性切除術。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惡性腫瘤患者需配合放化療等綜合治療。
日常需保持肛門清潔干燥,便后可用溫水坐浴10分鐘。建議每周進行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久站。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進行糞便隱血檢測,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5歲開始篩查。出現持續出血、體重下降、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時需及時就醫。